為貫徹落實《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優化區域布局,促進紡織工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增強紡織工業國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現就推進紡織產業轉移提出如下意見:
一、紡織產業轉移對促進結構調整具有重要意義
紡織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傳統支柱產業和重要的民生產業,也是國際競爭優勢明顯的產業。多年來實現了快速發展,但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和問題也日漸凸顯。特別是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占我國紡織產業規模85%的東部沿海地區要素制約加劇,成本上漲較快,競爭優勢減弱,而中西部地區比較優勢尚未得到充分發揮。推進紡織產業轉移,對推動紡織結構調整,優化產業布局,促進紡織行業持續發展顯得尤為緊迫。
推進紡織產業轉移,有利于發揮東部沿海地區人才、技術、市場和信息等優勢,突破土地資源匱乏、環境壓力加大和人力成本上升等制約因素,提高技術創新、品牌建設和供應鏈管理能力,加速產業升級的步伐;有利于發揮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土地、勞動力、原料、能源等比較優勢,通過承接紡織和服裝制造業轉移,發展經濟并擴大就業;有利于充分利用我國地緣廣闊、區域經濟互補性強的綜合優勢,進一步增強紡織工業的國際競爭力。
二、紡織產業轉移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ㄒ唬┲笇枷?/b>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方針,推進紡織產業轉移,發揮區域比較優勢,提高資源整合和利用能力,優化產業區域布局,提高產業競爭力,實現新一輪紡織產業發展。
(二)基本原則
1. 堅持政府引導與市場運作相結合。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突出企業主體作用,政府因勢利導,創造條件,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形成企業主動、政府引導、行業協調推進產業轉移和產業承接的機制,推動紡織產業轉移的有序實施。
2. 堅持產業轉移與產業升級相結合。產業轉移要與培育優勢企業、優勢產業相結合,與淘汰落后、兼并重組相結合,支持企業在轉移中提升,在承接中發展,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培育自主品牌,促進產業升級。
3. 堅持優勢互補與互利共贏相結合。統籌兼顧東中西部特色優勢,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形成地區之間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協同發展的產業分工協作關系和錯位競爭、互相依存的產業布局。
4. 堅持節能環保與持續發展相結合。產業轉移要充分考慮環境要求,嚴格執行行業準入條件,注重節能環保,避免污染轉移。禁止列入淘汰目錄的生產、工藝、設備和產品的轉移,防止低水平產能的無序擴張,增強后發地區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區域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三、紡織產業轉移和區域發展重點
?。ㄒ唬〇|部地區加速產業升級步伐
東部地區發揮市場、人才、資金、信息等優勢,以“優化結構、強化創新、增強服務、培育品牌”為原則,引導紡織產業向高端領域轉移,加速產業升級步伐。
1. 推進中心城市都市產業建設。東部中心城市重點發展紡織服裝的研發設計、品牌營銷、市場推廣等生產性服務業和紡織總部基地,培育建設全球或區域性紡織服裝時尚創意中心、營銷中心、貿易中心、品牌中心和購物(消費)中心,以貿易、商業流通帶動周邊地區和全行業的生產制造。
2. 促進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升現有紡織產業集群水平,培育特色區域品牌;進一步加強產業集群區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增強服務功能,提高服務水平;重視發揮東部紡織服裝專業市場作用,滿足國內外客戶一站式采購的服務需求。
3. 發展紡織服裝高端制造業。進一步細化產業分工,發展高技術、高附加值、時尚化、差異化終端產品制造業;發展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科技含量高的化纖、產業用紡織品、紡織機械制造業。
4. 因地制宜推進紡織產業轉移。通過兼并重組或新增投資等方式將紡紗、繅絲、織造、制品等部分制造環節轉移到具有一定產業基礎的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支持有訂單的紡織企業通過采購和經營合作等方式,加強與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紡織企業合作;鼓勵優勢紡織企業以技術和管理方式加強與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紡織企業的對接。
(二)中部地區完善紡織產業制造體系
中部地區發揮區位、人才、資源等優勢,以“發揮優勢、積極承接、加強配套、完善體系”為原則,抓住中部崛起戰略機遇,重點發展棉紡織、麻紡織、針織、服裝、家紡、產業用紡織品等加工制造,逐步建立和完善紡織產業制造體系。
1. 利用產業基礎優勢發展特色產業。河南、湖北、安徽等棉產區可利用資源優勢重點承接東部棉紡織產業轉移;湖南、湖北、江西等地應加快麻紡織生產基地建設;江西、河南可依托粘膠纖維產業的基礎,重點推進功能化、差別化粘膠纖維開發生產。
2. 發揮比較優
|